數控機床的自動編程是怎么實現的?
作者:迅鵬數控 來源:迅鵬官網 點擊:次
原理
自動編程是借助計算機及其外圍設備裝置自動完成從零件圖構造、零件加工程序編制到控制介質制
作等工作的一種編程方法。它的一般過程:首先將被加工零件的幾何圖形及有關工藝過程用計算機能夠識別的形式輸入計算機,利用計算機內的數控編程系統對輸入信息進行翻譯,形成機內零件的幾何數據與拓撲數據;然后進行工藝處理,確定加工方法、加工路線和工藝參數。
通過數學處理計算刀具的運動軌跡,并將其離散成為一系列的刀位數據;根據某一具體數控系統所要求的指令格式,將生成的刀位數據通過后置處理生成最終加工所需的NC指令集;對NC指令集進行校驗及修改;通過通訊接口將計算機內的NC指令集送入機床的控制系統。整個數控自動編程系統分為前置處理和后置處理兩大模塊。
實現自動編程的CAM軟件常用的有UG,PRO/E,MASTERCAM,Powermill,CAXA制造工程師等,可以實現多軸聯動的自動編程并進行仿真模擬。
擴展資料
我國數控加工及編程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其研究始于航空工業的PCL數控加工自動編程系統SKC一1。在此基礎上,以后又發展了SKC-2、SKC-3和CAM251數控加工繪圖語言,這些系統沒有圖形功能,并且以2坐標和2.5坐標加工為主。
我國從“七五”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研究和應用CAD/CAM技術,引進成套的CAD/CAM系統,首先應用在大型軍工企業,航天航空領域也開始應用,雖然這些軟件功能很強,但價格昂貴,難以在我國推廣普及。
“八五”又引進了大量的CAD/CAM軟件,如:EUCLID-15、UG、CADDS、I-DEAS等,以這些軟件為基礎,進行了一些二次開發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應用成功,但進展比較緩慢。
我國在引用CAD/CAM系統的同時,也開展了自行研制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后,首先在航空工業開始集成化的數控編程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如西北工業大學成功研制成功的能進行曲面的3~5軸加工的PNU/GNC圖形編程系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第二汽車制造廠合作完成的汽車模具、氣道內復雜型腔模具的三軸加工軟件,與331廠合作進行了發動機葉輪的加工;華中理工大學1989年在微機上開發完成的適用于三維NC加工的軟件HZAPT;中京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研制的唐龍CAD/CAM系統,以北京機床所為核心的JCS機床開發的CKT815車削CAD/CAM一體化系統等。
到了20世紀90年代,響應國家開發自主產權的CAD/CAM的號召,開始了自行研制CAD/CAM軟件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
由北京由清華大學和廣東科龍(容聲)集團聯合研制的高華CAD、由北京北航海爾軟件有限公司(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正軟件研究所)研制的CAXA電子圖板和CAXAME制造工程師、由浙江大天電子信息工程有限公司開發的基于特征的參數化造型系統GSCAD98、由廣州紅地技術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開發的基于STEP標準的CAD/CAM系統金銀花。
由華中理工大學機械學院開發的具有自主版權的基于微機平臺的CAD和圖紙管理軟件開目CA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行研制開發的超人2000CAD/CAM系統等,其中有一些系統已經接近世界水平。雖然我國的數控技術己開展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終未取得較大的突破。
從總體來看,先進的是點,落后的是面,我國的數控加工及數控編程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約有10一15年的差距,差距主要包涵以下幾個方面:數控技術的硬件基礎落后,CAD/CAM支撐的軟件體系尚未形成,CAD/CAM軟件關鍵技術落后。
上述就是迅鵬數控官網為您整理的數控機床的自動編程是怎么實現的,希望可以給您帶來幫助。